首页 > 商业资讯 

银行不良贷款上升带来的预警—李超群

时间:2015-08-19 来源:未知 责编:
    7月31日,《第一财经日报》披露的消息显示,中国部分地区的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进入破“2”时代。消息一出,各种解读的声音随之而来。抱喜者指出,中国银行业暴利时代已经结束,不良贷款率上升似乎昭示着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提升,长远看利国利民;抱忧者则认为,不良贷款超“2”意味着中国部分地区的金融风险上升,值得警惕并采取相应对策。
      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常常云里雾里,若不拨开云雾,怎能识得庐山真面目?李超群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此次事件。
   首先从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总体情况来看,目前部分地区不良贷款比率破“2”似乎并不是全国性的普遍趋势。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平均为1.39%。如果说当前不良贷款是风险,这种风险只是一种地区性、局部性风险,而远不是全国性金融风险,对此大可不必惊慌。
   其次,2%的不良贷款率也不意味着中国银行业的风险水平达到了警戒水平。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数据,2014年,在总资产排名全球20强的银行,其不良贷款率平均为3.50%,诸如汇丰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摩根大通、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巴克莱银行、花旗银行、法国兴业银行(15.43, -0.23, -1.47%)、苏格兰皇家银行、法国BPCE银行、桑坦德银行、富国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则远远超过2%的水平,甚至达到了8%的高水平。
   再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为1.0%,2012年为0.945%,2013年为0.9725%,2014年为1.1325%,2015年第一季度为1.39%,中国商业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率在上升,但总体上仍然处于风险可控的水平。在2015年第一季度9825亿元不良贷款中,真正的损失性贷款只有1104亿元,比率只有0.16%。
     因此,我们应当理性对待目前中国部分地区不良贷款破“2”的现象。首先是,我国现代金融投资渠道日益多元化;其次是,民营银行和网络金融快速涌现,传统上存款期限长短和收益率高低正向关联的铁律已经被打破;最后,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已成为家常便饭,银行业垄断和暴利时代的结束,市场竞争时代的到来。
   对此趋势,银行业管理者应当紧密监视这些省份不良贷款的发展趋势,分析和评估不良贷款比率成分与风险程度。不要一看到风就有雨,动辄使用监管工具直接干预,而应谨慎观察相关商业银行的自身反应,促使这些商业银行在市场化中化解其面临的风险。
   商业银行应当正视不良贷款上升成因,对不良贷款的成分和相应的风险以及相应应对措施等进行评估;必要时,寻求相关的商业银行、合作银行进行联合应对。
   消费者则应谨慎评估存款和贷款,尽量选择那些能够保本而不是一味贪图利息高、红利厚的理财方式。毕竟,中国的企业和消费者大多数是从事生产性的制造者或者依赖工资性收入的工薪族—他们的钱来之不易,伤不起。

相关阅读

原标题:21个自贸区形成开放新格局 十四五将打造开放新高地本报记者昌校宇《证券日报》记者从11月25日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详细]
东南网11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2020年天猫双11狂欢季的成绩单在12日零时定格,从11月1日到11月11日[详细]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4日讯 银保监会网站今日公布对吉林珲春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吉林珲春农商行)的行政处罚决定[详细]
随着核心城市纷纷步入存量时代,新增土地稀缺,中国大中城市迎来了以存量焕新、内涵增值为发展诉求的全新时代。首都城六区*[详细]
 1月23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大熊猫举行2019年新春丰容活动。饲养员们为大熊猫淼淼准备了水果礼物,希望通过丰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