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九灵
一年之计在于春,2018年的春天里,国内城市却在规划它们的十年之计。
简而言之,就是抢人,谁有人才,谁就有未来。
这造成了几个间接后果:
1.“落户难”现象在北上以外的城市消失,即便是北京,也在这波潮流之下更新了自己的招才政策;
2.“用脚投票”日益成为可能,关门打狗式的招商招才政策,注定受到市场的惩罚;
3.户籍制度被诟病了几十年,在尚未改革为居住证制度之际,终于在人口新形势下迎来了它的瓦解开端。
那么,这样一个“大吸血时代”,不同城市抢人时都有哪些心里话呢?
此前文章里,我们盘点了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天津【点此回顾】以及广州、深圳、武汉、苏州、郑州【点此回顾】,让我们继续按照城市常住人口的排名,来往下听一听。
![]() |
我是西安,新晋的国家中心城市,向各位问好。
![]() |
最近网上有个段子聊到我:
去西安走亲戚,警察问:“你是西安人吗?”
“不是,我来走亲戚的。”
“带回派出所,符合亲友投靠落户条件。”
去西安火车站转车,警察问:“你什么学历?”
“本科。”
“带回派出所,办学历落户,火车票钱报销。”
讲得有些夸张。我确实派出民警到各地宣传户籍新政,但没有强买强卖——靠的是真心诚意,靠的是“海底捞式落户服务”。
举几个例子,如今西安:1.中专以上学历即可落户;2.只凭身份证、毕业证即可落户;3.在校大学生凭身份证和学生证,手机办理落户,无论你人在哪里,24小时内搞定一切,户籍卡快递给你。
我还派出一支公安小队去北京宣传,在高校双选会上招揽了不少同学。那些说人才难抢的城市,看到我有多努力了吗?
![]() |
苦心人天不负。去年3月推出“史上最宽松”户籍政策后,直至年底落户24万人,同比增长330%;今年进一步放宽政策后,1月-3月迁入人口已达21万,直逼去年全年。
长相思,在长安。
![]() |
我是杭州,移动支付之城。
![]() |
百城一面,很无趣的。
天津是国家中心城市而我不是,天津有排名第二的国家级新区而我没有,但在“特色”这件事上,似乎天津没想清楚。
苏州离我不远,两地常被一同提及,它的人口比我多,经济总量比我大,但似乎苏州也没想清楚自己。
所以近两年,它们是相对失落的地方。我无意炫耀,反而为此感到遗憾——原本都是前辈啊。
实话实说,互联网产业是杭州的主导产业吗?不是的,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信息经济引领、现代服务业主导、先进制造业支撑”。阿里巴巴是杭州的最大企业吗?不是的,在它之前另有吉利集团和物产中大(600704,股吧)。(按营收排名)
但是,互联网产业与阿里巴巴等网企,确实为我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曝光量,这份舆论宣传比什么招才政策、落户政策都管用。
![]() |
![]() |
我是南京,东部地区中心城市,长三角唯一的特大城市。(根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上海是超大城市,杭州、苏州是I型大城市)
![]() |
在这一片群星之中,我始终不是最亮眼的一颗,然而明明灭灭间,我却比苏杭亮得更长久更稳定一些。
若说原因,一是因为我是交通枢纽,二是因为我是科教基地。高铁能直达最多城市的城市,我排全国第五(北京、济南、上海、徐州、南京);985我有2所,211我有8所,这些是超越产业兴衰的发展根基。
可是,不能总是这样不上不下。尤其是近来,苏州出现外资撤离,为了稳住江苏的经济强省地位,我得出头——不仅要在总量上压制浙江,还要有单点胜过杭州。
![]() |
再不济,集江苏全省与安徽半省的人力,够不够造就一个经济中心?(对不住了合肥,抱拳)
![]() |
我是沈阳,东北地区中心城市。
![]() |
这几年,东北确实是失落的。
看看我的常住人口数据也能发现,近五六年来,几乎波澜不动。没有新鲜血液涌入,谈何发展?而且这人口数据,你信吗?居然能维持不变?
反正我很怀疑。倒不是说我派出的统计小队有意骗我,而是因为历年常住人口是根据上一年数据进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后推算出的,在人口变动较大的城市很有可能出现偏差,然后一年一年,越偏越多。
直到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时,露出真容。
例如深圳,2020年“七普”时很有可能陡然冒出上百万人口,而我和我背后的整个东北,须担心的则是相反的场景。
怎么改变?吸引人才?
今年3月,我也推出了大学生零门槛落户政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等。效果有待观望,可是我更想改变的,是这一身恶习。
![]() |
![]() |
此外,在“大吸血时代”系列的最后一期,我们将统一讲讲那些失血的三四线城市,敬请期待。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