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9日上午,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举行。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
2017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了“一核一主一副”的城市空间布局,“一副”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并从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出发,进一步强调了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作为北京新两翼的重要作用。
介绍草案的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维表示,规划将重点处理好副中心与中心城区的关系,与副中心外围地区的关系,与城市东部地区和通州周边地区的关系。
城市功能方面,
草案提到,紧紧围绕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促进行政功能与其他城市功能有机结合,
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
一是发挥行政办公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序推动中心城区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带动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能和人口疏解。
二是依托运河商务区和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等地区,加强商务服务功能的细化落实,制定详细的准入门槛、激励政策与退出机制,重点承接部分中心城区商务服务功能。
三是充分发挥通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势,以文化旅游区和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重点,促进文化与传统、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时代的融合。
四是形成围绕三大主导功能形成高品质的城市综合功能,依托城市绿心、家园中心营造宜居的居住环境,建设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
在交通方面,张维介绍,规划将从城市综合交通、职住平衡、公共空间等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最关注的方面,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一是建设以人为本、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系统。以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为主导,优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构建“小街区、密路网”的路网体系。
二是建设职住平衡的宜居城区。优化城乡职住用地结构,建立混合有序的用地布局,加强住房保障,打造公平、优质、智慧的民生服务体系,推动副中心职住平衡发展。
三是塑造高品质、人性化的公共空间。构建层级明确、连续贯通的公共空间体系,深挖空间资源增加公共空间总量,构建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和艺术性。
四是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刚性与弹性的关系,管控好刚性约束条件,避免出现重大结构性问题,通过划定战略留白地区,为城市发展预留弹性空间。
五是创新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提升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坚持技术创新为人民群众服务,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根据北京市总规,北京城市副中心总用地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其中行政办公区域约6平方公里。去年底开始,北京市政府部门开始陆续进驻城市副中心行政大楼。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