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房报记者 许倩丨北京报道
即便央行不动声色,美联储加息本身就意味着对中国楼市的利空。这还是一个新开始,接下来的不确定性会更多。
北京时间6月14日凌晨2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1.75%~2%的区间。这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联邦基金利率首次重新回到2%的整数关口。
![]() |
而这一次,截至记者发稿时间,中国央行选择按兵不动。
与此同时,我国国内市场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钱紧氛围。
央行2天前公布的社会融资数据显示,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608亿元,创下22个月以来新低,同比减少3023亿元;环比减少7997亿元,降幅为51.25%。几乎是腰斩式下跌。
这似乎也说明了为何这次央行没有跟随美元加息。因为相比美元加息效应更严峻的是,国内整体融资环境已经收得很紧。
就在近期,国内多个城市楼市再度火得一塌糊涂,人们似乎忘记了全球货币收紧“外患”压力的存在。
加息还是降准 央行在权衡
![]() |
中国香港追踪美国利率走势,因为其货币与美元挂钩。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表示,近期港元利息上升,与美元息差收窄,经济诱因缩窄有关,但若港美息差再度拉阔,经济诱因再出现,资金会再次流出香港。港元资金流走及利息正常化,会对资产市场包括楼市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但过程中无可避免对资产市场带来一些波动。
这次,中国人民银行并未跟随加息。
6月14日当天,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500亿元逆回购操作,净投放资金700亿元,但维持操作利率不变。
“此次不跟随上调利率表明央行呵护市场流动性、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稳定的态度。鉴于近期社融增速骤降、债市违约频发,预计货币政策会在稳健中性的总基调下,加大灵活调整、定向支持的力度,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控制融资成本过度上升。”交通银行首席金融分析师鄂永健对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表示。
国内正进入年中钱紧阶段。不仅6月国内将有近5000亿MIL到期,且各银行还要应对银监会对其的中期考核,金融机构整体处在收紧货币的阶段。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环比“腰斩”,有分析人士认为,主要与“表外融资”政策约束下,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融资规模负增长有关。多位业内人士建议,央行亟须放宽货币政策,继续推进降准,以鼓励银行投放信贷,并适当降低长端无风险利率水平。
[page]分页标题[/page]是紧跟美联储加息,还是实行降准缓解国内钱荒问题,这是一个矛盾选择,留给央行的可选择空间并不多。
现在来看,呵护国内流动性成为央行的首要目标。
只是,美联储加息并不会停下来。
此次多数美联储官员预计,今年美联储还将加息两次,明年计划加息3次。美联储会议声明删除了今年5月决议声明中称“利率仍会在一段时间内低于长期水平”的表述。对于加息,用“进一步逐步上调”替代了“调整”,说明美联储的态度比市场预期的更为激进。
中国楼市“雪上加霜”
![]() |
尤其是中国楼市,不少城市依旧沉醉在火热的销售行情中,这种火热从理论上难以说通,更像是各城市人才大战下的一把虚火。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5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564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增速比1-4月份提高1.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48778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提高2.8个百分点。1-5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62003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比1-4月份提高3个百分点。
似乎,一切都是向好的。
但不可否认,楼市泡沫与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房企的资金链处境也不像其销售数据表现的那般无虞,不少房企已经出现了资金断裂的苗头。这从近期频发的违约债可窥见。
“从国内房企融资渠道来看,标准化的债务融资、非标融资、股权投资全部受限,仅有海外发债和资产证券化可行,然而前者只有大公司有资质,后者规模尚不足以填补空缺。” 交通银行总行高级分析师夏丹对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表示,美联储加息虽不会对房地产造成直接影响,但会间接导致国内利率水涨船高、雪上加霜,对房地产领域的“区别对待”更甚。
由于资本的逐利性,美联储加息导致的资本流出也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历次美联储加息之下,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中国外汇资金流出。另一个直接影响则是,美元加息,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会加速中国房企海外融资成本上升。
6月份的加息只是一个开端。美联储多数官员预计,美联储今年还会加息2次,明年计划加息3次。花旗及摩根大通去年年底的时候都预计,2018年将是全球央行真正有所收紧的一年,全球发达经济体的平均利率将至少上升1%,为2006年以来最大涨幅。
美联储的下一次议息会议将在当地时间7月31日-8月1日召开。市场预期,下一次美联储加息时间可能会在9月。
美联储对于加息步调的进一步提速,无疑给中国楼市敲响了警钟。尤其是负债驱动的楼市繁荣难以不变,一些房地产企业通过大量负债维系的业绩繁荣面临“黑天鹅”事件的概率在升高,“交易拥挤”、限制性调控和流动性稀缺形成的复杂风险需要高度警惕,别做最后的“裸泳者”。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房地产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